優質的服務流程
· quality of service processes ·

需求溝通傾聽客戶需求,了解用戶使用環境和現場工況
方案設計根據現場實際工況,針對性出具解決方案
合同簽訂技術和商務規范確認,簽訂合作協議
產品制作選擇最優質的元器件,嚴格按照技術協議
調試安裝現場規范安裝,靜態動態調試,分析儀運行
售后服務后續維護,持續跟進,終身維修

全國熱線
銷售熱線
公司地址山東濟南市槐蔭(yin)區太平河南路(lu)1567號均(jun)和云谷濟南匯智(zhi)港6號樓
鋼鐵/焦化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原則
第一條本審批原則適用于《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2021 年版)》中煉鐵 311(含燒結、球團)、煉鋼 312、鋼壓延加工 313 以及煤炭加工 252 中煉焦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審批。
第二條項目應符合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法定規劃以及相關產業結構調整、區域及行業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煤炭消費總量控制、重點污染物總量控制等政策要求。
第三條項目選址應符合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不得位于法律法規明令禁止建設的區域,應避開生態保護紅線。新建、擴建焦化項目應布設在依法合規設立的產業園區,并符合規劃及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要求。長江經濟帶區域內及沿黃重點地區禁止在合規園區外新建、擴建鋼鐵冶煉項目。鼓勵鋼鐵冶煉項目依托現有生產基地集聚發展,鼓勵新建焦化項目與鋼鐵、化工產業融合,促進區域減污降碳協同發展。
第四條新建、擴建項目采用資源利用率高、污染物產生量小的清潔生產技術、工藝和設備,單位產品的能耗、物耗、水耗、資源綜合利用和污染物排放量等指標應達到清潔生產國內先進水平,其中新建煉焦項目應達到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標桿水平。新建高爐、轉爐工序和電弧爐冶煉的單位產品能耗應達到高耗能行業能效標桿水平。
鋼鐵聯合企(qi)業(ye)新建焦(jiao)爐(lu)須同(tong)步配套(tao)建設干(gan)熄焦(jiao)裝置(zhi),鼓(gu)勵獨立焦(jiao)化(hua)企(qi)業(ye)新建焦(jiao)爐(lu)同(tong)步配套(tao)建設干(gan)熄焦(jiao)裝置(zhi)。焦(jiao)爐(lu)優先采用(yong)(yong)煙氣(qi)循(xun)環、多段(duan)加熱(re)、負(fu)壓裝煤等源頭減(jian)排(pai)技(ji)(ji)術。鼓(gu)勵采用(yong)(yong)機械(xie)化(hua)原料場、燒(shao)結煙氣(qi)循(xun)環、煙氣(qi)超低排(pai)放與碳減(jian)排(pai)協同(tong)技(ji)(ji)術。具備條件的地區,優先使用(yong)(yong)再生水、海(hai)水淡化(hua)水。
第五條新建(含搬遷)鋼鐵、焦化項目原則上應達到超低排放水平,鼓勵改建、擴建項目達到鋼鐵和焦化行業超低排放水平,原則上不得配備自備燃煤機組。有組織廢氣進行收集并按要求配備高效的脫硫、脫硝、除塵設施,焦爐煤氣凈化系統、罐區、酚氰廢水預處理設施區域以及裝卸產生的含揮發性有機物氣體進行收集處理,燒結、電爐工序采取必要的二噁英控制措施,冷軋酸霧、堿霧、油霧和有機廢氣采取凈化措施。新建高爐、焦爐實施煤氣精脫硫,高爐熱風爐、軋鋼熱處理爐采用低氮燃燒技術。廠區內物料運輸優先采用氣力輸送、封閉皮帶通廊或新能源車輛,鼓勵廠內非道路移動機械采用國三及以上階段標準或新能源機械。
項目排(pai)放的(de)廢(fei)氣(qi)污(wu)(wu)染(ran)物(wu)應符合《煉(lian)(lian)焦化學工業(ye)污(wu)(wu)染(ran)物(wu)排(pai)放標(biao)(biao)準(zhun)(zhun)(zhun)》(GB 16171)、《揮發性有機物(wu)無組織(zhi)控制標(biao)(biao)準(zhun)(zhun)(zhun)》(GB 37822)、《鋼(gang)鐵(tie)(tie)燒結、球(qiu)團工業(ye)大(da)氣(qi)污(wu)(wu)染(ran)物(wu)排(pai)放標(biao)(biao)準(zhun)(zhun)(zhun)》(GB 28662)及其(qi)修改單、《煉(lian)(lian)鐵(tie)(tie)工業(ye)大(da)氣(qi)污(wu)(wu)染(ran)物(wu)排(pai)放標(biao)(biao)準(zhun)(zhun)(zhun)》(GB 28663)、《煉(lian)(lian)鋼(gang)工業(ye)大(da)氣(qi)污(wu)(wu)染(ran)物(wu)排(pai)放標(biao)(biao)準(zhun)(zhun)(zhun)》(GB 28664)、《軋鋼(gang)工業(ye)大(da)氣(qi)污(wu)(wu)染(ran)物(wu)排(pai)放標(biao)(biao)準(zhun)(zhun)(zhun)》(GB28665)及其(qi)修改單等要求。
合理設(she)置大氣(qi)環境(jing)防護距(ju)離,環境(jing)防護距(ju)離范圍內不應有(you)居民區、學校、醫院(yuan)等(deng)環境(jing)敏感目(mu)標。
第六條將溫室氣體排放納入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核算建設項目溫室氣體排放量,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推動減碳技術創新示范應用。鼓勵采用全廢鋼電爐、非高爐煉鐵、富氧強化熔煉、低品位余熱利用、煤氣高效利用等低碳節能技術,探索開展氫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體化等試點示范。
第七條做好清污分流、分質處理、梯級利用,設立完善的廢水收集、處理、回用系統。焦化酚氰廢水、燒結濕法脫硫廢水、含油廢水、乳化液廢水、酸堿廢水和含鉻廢水單獨收集處理,酚氰廢水不得外排。配套建設凈環、濁環廢水處理系統和全廠廢水處理站。焦化建設項目配套建設初期雨水收集裝置。新建項目實施雨污分流,鼓勵改建、擴建項目實施雨污分流。
項目排(pai)(pai)放(fang)的廢水(shui)污(wu)染物應符合《鋼(gang)鐵工業水(shui)污(wu)染物排(pai)(pai)放(fang)標(biao)準》(GB 13456)及其修改單和(he)《煉焦化學工業污(wu)染物排(pai)(pai)放(fang)標(biao)準》(GB 16171)的要求。
第八條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應堅持源頭控制、分區防控、跟蹤監測和應急響應的防控原則。在泉域保護范圍以及巖溶強發育、存在較多落水洞和巖溶漏斗的區域內,不得新建、改建、擴建焦化項目。對涉及有毒有害物質的生產裝置、設備設施及場所,需提出防腐蝕、防滲漏、防流失、防揚散等土壤污染防治具體措施。根據建設項目工程平面布局、環境保護目標的敏感程度、水文地質條件等,統籌采取水平、垂直防滲措施,提出有效的土壤、地下水監控和應急方案;焦化項目符合《石油化工工程防滲技術規定》(GB/T50934)等相關要求;對于可能受影響的地下水環境敏感目標,應提出保護措施;涉及飲用水功能的,強化地下水環境保護措施,確保飲用水安全。
第九條按照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原則,妥善處理處置固體廢物。焦油渣、瀝青渣、生化污泥采用回配煉焦煤等措施優先在本廠綜合利用,防止造成二次污染;燒結(球團)脫硫灰(渣)、高爐渣和預處理后的鋼渣立足綜合利用,做到妥善處置。鼓勵焦爐煤氣濕式氧化法脫硫廢液提鹽、制酸等高效資源化利用;鼓勵新建煉鐵煉鋼項目水渣、鋼渣、含鐵塵泥等大宗固廢在廠區內建設綜合利用設施處置。
危(wei)險廢(fei)物(wu)(wu)和一般(ban)工(gong)業固(gu)體廢(fei)物(wu)(wu)貯存和處(chu)置應符(fu)合《危(wei)險廢(fei)物(wu)(wu)貯存污(wu)(wu)染(ran)控(kong)制(zhi)(zhi)標(biao)準(zhun)(zhun)》(GB 18597)及(ji)其修改(gai)單(dan)、《危(wei)險廢(fei)物(wu)(wu)填(tian)埋(mai)污(wu)(wu)染(ran)控(kong)制(zhi)(zhi)標(biao)準(zhun)(zhun)》(GB 18598)、《一般(ban)工(gong)業固(gu)體廢(fei)物(wu)(wu)貯存和填(tian)埋(mai)污(wu)(wu)染(ran)控(kong)制(zhi)(zhi)標(biao)準(zhun)(zhun)》(GB 18599)、《危(wei)險廢(fei)物(wu)(wu)焚燒(shao)污(wu)(wu)染(ran)控(kong)制(zhi)(zhi)標(biao)準(zhun)(zhun)》(GB 18484)等(deng)相(xiang)關要(yao)求。
第十條優化廠區平面布置,優先選擇低噪聲設備和工藝,采取減振、隔聲、消聲等措施有效控制噪聲污染,廠界噪聲應滿足《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 12348)要求。位于噪聲敏感建筑物集中區域的改建、擴建項目,應強化噪聲污染防治措施,防止噪聲污染。
第十一條嚴密防控項目環境風險,建立完善的環境風險防控體系,提升環境風險防控能力,環境風險防范和應急措施合理、有效。重點關注煤氣、酸、苯、氨、洗(焦)油等風險物質儲運和使用環節的環境風險管控。焦化裝置配套建設事故儲槽(池);事故廢水應有效收集和妥善處理,不直接進入外環境。針對項目可能產生的突發環境事件制定有效的風險防范和應急措施,建立項目及區域環境風險防范與應急管理體系,提出運行期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編制要求。
第十二條改、擴建項目全面梳理涉及的現有工程存在的環保問題或減排潛力,應提出有效整改或改進措施。
第十三條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建設項目應執行《關于加強重點行業建設項目區域削減措施監督管理的通知》(環辦環評〔2020〕36 號)。項目所在區域、流域控制單元環境質量達到國家或者地方環境質量標準的因子,原則上其對應的國家實施排放總量管控的重點污染物實行區域等量削減。項目所在區域、流域控制單元環境質量未達到國家或者地方環境質量標準的因子,其對應的主要污染物須進行區域倍量削減。二氧化氮超標的,對應削減氮氧化物;細顆粒物超標的,對應削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揮發性有機物;臭氧超標的,對應削減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區域削減措施原則上應與建設項目位于同一地級市或市級行政區域內同一流域。地級市行政區域內削減量不足時,可來源于省級行政區域或省級行政區域內的同一流域。配套區域削減措施應為評價基準年后擬采取的措施,且納入區域重點減排工程的措施不能作為區域削減措施。
第十四條明確項目實施后的環境管理要求和環境監測計劃。根據行業自行監測技術指南要求,制定廢水、廢氣污染物排放及廠界環境噪聲監測計劃并開展監測,排污口或監測位置應符合技術規范要求。重點排污單位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測設備應依法依規與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的監控設備聯網。涉及水、大氣有毒有害污染物名錄中污染物排放的,還應依法依規制定周邊環境的監測計劃,關注苯并[a]芘、二噁英等特征污染物的累積環境影響。
第十五條按相關規定開展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
第十六條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編制規范,基礎資料數據應符合實際情況,內容完整、準確。環境影響評價結論明確、合理,符合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或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編制技術指南要求。
現代煤化工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原則
第一條本審批原則適用于以煤炭(焦炭)氣化、液化為龍頭生產合成天然氣、合成油或甲醇、烯烴、芳烴、乙二醇及其他下游化工產品的新建、改建和擴建現代煤化工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具體行業范圍為《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2021 年版)》煤炭加工 252 中的煤制合成氣、煤制液體燃料。低階煤分質利用項目(不含蘭炭)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參照執行。
第二條項目應符合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法定規劃以及相關產業結構調整、區域及行業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煤炭消費總量控制、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等政策要求,符合現代煤化工創新發展布局方案等有關產業規劃。
第三條項目選址應符合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新建、擴建現代煤化工項目應布設在依法合規設立的產業園區,并符合園區規劃及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要求。項目選址不得位于長江干支流岸線一公里范圍內、黃河干支流岸線管控范圍內等法律法規明確規定的禁止建設區域,應避開生態保護紅線,盡可能遠離居民集中區、醫院、學校等環境敏感區。
第四條新建、擴建項目應采用先進適用的工藝技術和裝備,單位產品物耗、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量和資源綜合利用等應達到行業先進水平,新建項目應達到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標桿水平。
強化節水(shui)(shui)(shui)措施,減少(shao)新鮮水(shui)(shui)(shui)用(yong)量(liang)。具備條件的地區優先(xian)使用(yong)再(zai)生(sheng)水(shui)(shui)(shui)、礦井水(shui)(shui)(shui)作為生(sheng)產(chan)用(yong)水(shui)(shui)(shui),缺水(shui)(shui)(shui)地區優先(xian)采用(yong)空冷、閉式循環(huan)等節水(shui)(shui)(shui)技術。
新建項目應在(zai)煤(mei)炭分(fen)質高(gao)效利(li)用(yong)(yong)(yong)、資源(yuan)能源(yuan)耦(ou)合利(li)用(yong)(yong)(yong)、減污(wu)降碳協同控制技術(shu)等方面承擔示范任務。使用(yong)(yong)(yong)含高(gao)鋁、砷、氟及其(qi)他稀有元素的煤(mei)種作(zuo)為原料(liao)煤(mei)和燃(ran)料(liao)煤(mei)的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jian)應充分(fen)論證(zheng)加工工藝(yi)、污(wu)染(ran)防(fang)治(zhi)技術(shu)或綜(zong)合利(li)用(yong)(yong)(yong)技術(shu)可靠性。
第五條項目優先選擇電力驅動設備,或依托園區集中供熱供汽,原則上不得新增自備燃煤機組,確需建設自備熱電站的,應符合國家及地方的相關規劃和排放控制要求。大宗物料中長距離運輸優先采用鐵路或水路運輸,短途運輸優先采用國六排放標準的運輸工具、新能源車輛、管道或管狀帶式輸送機。鼓勵采用半/全廢鍋流程氣化和熱泵、熱夾點、熱聯合等技術,優化熱能供需匹配,提升余熱余壓利用水平。
嚴格(ge)控制工(gong)藝廢氣(qi)(qi)排放,原則上(shang)不得設(she)置(zhi)(zhi)(zhi)廢氣(qi)(qi)旁路,對(dui)于(yu)確需保留的(de)(de)應(ying)急類(lei)旁路,應(ying)安裝流量計等自動監測設(she)備。在行(xing)業(ye)(ye)污染物排放標準(zhun)出(chu)臺前,原料煤(mei)輸送、儲(chu)存、預干燥等加工(gong)過(guo)程(cheng)中含(han)塵有(you)組織廢氣(qi)(qi)執行(xing)《大氣(qi)(qi)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zhun)》(GB 16297);加熱爐煙氣(qi)(qi)、酸性氣(qi)(qi)回(hui)收(shou)裝置(zhi)(zhi)(zhi)尾氣(qi)(qi)、甲醇制烯(xi)烴(jing)裝置(zhi)(zhi)(zhi)再生煙氣(qi)(qi)以及含(han)有(you)機特征污染物的(de)(de)工(gong)藝廢氣(qi)(qi)等暫按《石油煉制工(gong)業(ye)(ye)污染物排放標準(zhun)》(GB31570)或《石油化學工(gong)業(ye)(ye)污染物排放標準(zhun)》(GB 31571)相關(guan)要求控制;涉及后(hou)續產品加工(gong)的(de)(de)生產裝置(zhi)(zhi)(zhi)按相關(guan)行(xing)業(ye)(ye)排放標準(zhun)控制。
嚴格控制生產工(gong)藝過程及相關物(wu)(wu)料儲(chu)存(cun)(cun)、輸(shu)送(song)等(deng)無(wu)組織排(pai)放(fang)。煤(mei)(mei)粉(fen)、粉(fen)煤(mei)(mei)灰、石(shi)灰、除塵灰、脫硫灰等(deng)粉(fen)狀物(wu)(wu)料應(ying)密(mi)閉或封(feng)閉儲(chu)存(cun)(cun),采(cai)用密(mi)閉皮帶(dai)、封(feng)閉通(tong)廊、管狀帶(dai)式(shi)輸(shu)送(song)機(ji)(ji)或密(mi)閉車(che)廂、真(zhen)空罐車(che)、氣力輸(shu)送(song)等(deng)輸(shu)送(song)方式(shi)。設備動(dong)靜密(mi)封(feng)點、有機(ji)(ji)液體儲(chu)存(cun)(cun)和(he)裝(zhuang)卸、污水收集(ji)暫存(cun)(cun)和(he)處(chu)理系統、備煤(mei)(mei)、儲(chu)煤(mei)(mei)等(deng)環節應(ying)采(cai)取措(cuo)施(shi)有效控制揮發(fa)(fa)性(xing)有機(ji)(ji)物(wu)(wu)、惡臭(chou)物(wu)(wu)質及有毒有害污染物(wu)(wu)的逸散與排(pai)放(fang)。在行業污染物(wu)(wu)排(pai)放(fang)標準出臺前(qian),揮發(fa)(fa)性(xing)有機(ji)(ji)物(wu)(wu)無(wu)組織排(pai)放(fang)執行《揮發(fa)(fa)性(xing)有機(ji)(ji)物(wu)(wu)無(wu)組織排(pai)放(fang)控制標準》(GB 37822)。
非(fei)正常工況排氣優(you)先回收(shou)利用,無法利用的送火炬處理(li)。合理(li)設置(zhi)(zhi)酸性氣回收(shou)裝置(zhi)(zhi),確保(bao)單系列回收(shou)裝置(zhi)(zhi)故障情況下不向酸性氣火炬排放酸性氣。
合理設置(zhi)大氣環境防護距(ju)離,環境防護距(ju)離范圍內不應(ying)有居民(min)區、學校、醫(yi)院等環境敏(min)感目標。
第六條將溫室氣體排放納入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核算建設項目溫室氣體排放量,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推動減碳技術創新示范應用。鼓勵有條件的地區、企業開展綠氫與煤化工項目耦合、重點工藝環節高濃度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及封存等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工程示范。
第七條做好雨污分流、清污分流,污污分流。廢水分類收集、分質處理、優先回用,選用工藝成熟、經濟可行的技術。廢水排放應符合相關污染物排放標準要求;污染雨水收集處理;嚴禁生產廢水未經處理或未有效處理直接排入城鎮污水處理系統;在缺乏納污水體的區域建設現代煤化工項目,應對高含鹽廢水采取有效處置措施,不得污染大氣、土壤和地下水等。
第八條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應堅持源頭控制、分區防控、跟蹤監測和應急響應的防控原則。對涉及有毒有害物質的生產裝置、設備設施及場所,需提出防腐蝕、防滲漏、防揚散等土壤污染防治措施,并根據項目平面布置、環境保護目標的敏感程度、水文地質條件等采取防滲措施,提出有效的土壤、地下水監控和應急方案,符合《石油化工工程防滲技術規范》(GB/T 50934)等相關要求,暫存池等污水暫存設施防滲措施應滿足重點污染防治區要求。項目不得位于泉域保護范圍以及巖溶強發育、存在較多落水洞和巖溶漏斗的區域。對于可能受影響的地下水環境敏感目標,應提出保護措施,涉及飲用水功能的,強化地下水環境保護措施,確保飲用水安全。
第九條按照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原則妥善處理處置固體廢物。工業固體廢物優先通過項目自身或委托其他企業綜合利用,無法綜合利用的就近妥善處置,需要在廠內貯存的應當按照規定建設貯存設施、場所,安全分類存放或者采取無害化處置措施。廢水處理產生的結晶鹽作為副產品外售的應滿足適用的產品質量標準要求。
危(wei)(wei)(wei)險(xian)廢(fei)物(wu)和(he)一般(ban)工(gong)業固(gu)體廢(fei)物(wu)貯(zhu)(zhu)存(cun)和(he)處置(zhi)滿(man)足《危(wei)(wei)(wei)險(xian)廢(fei)物(wu)貯(zhu)(zhu)存(cun)污染控制(zhi)(zhi)標準》(GB 18597)及(ji)其修(xiu)改單(dan)、《危(wei)(wei)(wei)險(xian)廢(fei)物(wu)填(tian)埋污染控制(zhi)(zhi)標準》(GB 18598)、《一般(ban)工(gong)業固(gu)體廢(fei)物(wu)貯(zhu)(zhu)存(cun)和(he)填(tian)埋污染控制(zhi)(zhi)標準》(GB 18599)、《危(wei)(wei)(wei)險(xian)廢(fei)物(wu)焚燒污染控制(zhi)(zhi)標準》(GB 18484)等相關要求。
第十條優化廠區平面布置,優先選用低噪聲設備和工藝,采取減振、隔聲、消聲等措施有效控制噪聲污染,廠界噪聲滿足《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 12348)要求。位于噪聲敏感建筑物集中區域的改建、擴建項目,應強化噪聲污染防治措施,防止噪聲污染。
第十一條嚴密防控項目環境風險,建立完善的環境風險防控體系,提升環境風險防控能力,環境風險防范和應急措施合理、有效。確保具備事故廢水有效收集和妥善處理的能力。針對項目可能產生的突發環境事件制定有效的風險防范和應急措施,建立項目及區域、園區環境風險防范與應急管理體系,提出運行期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編制要求。
第十二條改、擴建項目全面梳理涉及的現有工程存在的環保問題或減排潛力,應提出有效整改或改進措施。
第十三條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建設項目應執行《關于加強重點行業建設項目區域削減措施監督管理的通知》(環辦環評〔2020〕36 號)。項目所在區域、流域控制單元環境質量達到國家或者地方環境質量標準的因子,原則上其對應的國家實施排放總量管控的重點污染物實行區域等量削減。項目所在區域、流域控制單元環境質量未達到國家或者地方環境質量標準的因子,其對應的主要污染物須進行區域倍量削減。二氧化氮超標的,對應削減氮氧化物;細顆粒物超標的,對應削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和揮發性有機物;臭氧超標的,對應削減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區域削減措施原則上應與建設項目位于同一地級市或市級行政區域內同一流域。地級市行政區域內削減量不足時,可來源于省級行政區域或省級行政區域內的同一流域。配套區域削減措施應為評價基準年后擬采取的措施,且納入區域重點減排工程的措施不能作為區域削減措施。
第十四條明確項目實施后的環境管理要求和環境監測計劃。根據行業自行監測技術指南要求,制定廢水、廢氣污染物排放及廠界環境噪聲監測計劃并開展監測,排污口或監測位置應符合技術規范要求。重點排污單位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測設備應依法依規與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的監控設備聯網。涉及水、大氣有毒有害污染物名錄中污染物排放的,還應依法依規制定周邊環境監測計劃。
第十五條按相關規定開展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
第十六條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編制規范,基礎資料數據應符合實際情況,內容完整、準確,環境影響評價結論明確、合理,符合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要求。
石化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原則
第一條本審批原則適用于以原油、重油等為原料生產汽油餾分、柴油餾分、燃料油、石油蠟、石油瀝青、潤滑油和石油化工原料,以及以石油餾分、天然氣為原料生產有機化學品或者以有機化學品為原料生產新的有機化學品、合成樹脂、合成纖維、合成橡膠等執行《石油煉制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 31570)、《石油化學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 31571)、《合成樹脂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 31572)的石油化學工業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審批,具體涉及《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2021 年版)》中精煉石油產品制造 251、基礎化學原料制造 261、合成材料制造 265 行業中的石油化學工業建設項目。
第二條項目應符合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法定規劃以及相關產業結構調整、區域及行業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煤炭消費總量控制、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等政策要求。新建、改擴建煉油和新建乙烯、對二甲苯、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MDI)項目應符合國家批準的石化產業規劃布局方案等有關產業規劃。
第三條項目選址應符合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新建、擴建建設項目應布設在依法合規設立的產業園區,并符合園區規劃及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要求。項目選址不得位于長江干支流岸線一公里范圍內、黃河干支流岸線管控范圍內等法律法規明令禁止的區域,應避開生態保護紅線,盡可能遠離居民集中區、醫院、學校等環境敏感區。
第四條新建、擴建項目應采用先進適用的工藝技術和裝備,單位產品物耗、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量和資源綜合利用等應達到行業先進水平。煉油、乙烯、對二甲苯項目能效應達到行業標桿水平。
鼓勵(li)使用綠色原料(liao)、工藝(yi)及產品,使用清潔(jie)燃料(liao)、綠電、綠氫。鼓勵(li)實施循環經濟(ji),統籌(chou)利用園區內上下游資源(yuan)。
強化(hua)節(jie)水(shui)措施,減少新(xin)鮮水(shui)用(yong)量。具備條件(jian)的地區(qu)(qu),優(you)先使用(yong)再生水(shui)、海(hai)水(shui)淡化(hua)水(shui),采(cai)(cai)用(yong)海(hai)水(shui)作為循環(huan)冷卻水(shui);缺水(shui)地區(qu)(qu)優(you)先采(cai)(cai)用(yong)空冷、閉式循環(huan)等(deng)節(jie)水(shui)技術。
第五條項目優先采用園區集中供熱供汽,鼓勵使用可再生能源,原則上不得配備燃煤自備電廠,不設或少設自備鍋爐。確需建設自備電廠的,應符合國家及地方的相關規劃和排放控制要求。加熱爐、轉化爐、裂解爐等應使用脫硫干氣等清潔燃料,采取低氮燃燒等氮氧化物控制措施;催化裂化裝置和動力站鍋爐等應采取必要的脫硫、脫硝和除塵措施;其他有組織工藝廢氣應采取有效治理措施,減少污染物排放;原則上不得設置廢氣旁路,確需保留的應急類旁路,應安裝流量計等自動監測設備。
上下游裝置間宜通過(guo)(guo)管道直接輸送,減少(shao)中間儲(chu)罐(guan)(guan)(guan);通過(guo)(guo)優化(hua)(hua)設備、儲(chu)罐(guan)(guan)(guan)選型,加強(qiang)源(yuan)頭、過(guo)(guo)程、末端全流程管控,減少(shao)污染(ran)物無(wu)組(zu)織排放;揮發(fa)性(xing)有機(ji)(ji)(ji)液(ye)體裝載(zai)優先采(cai)(cai)用(yong)底部(bu)裝載(zai),采(cai)(cai)用(yong)頂(ding)部(bu)浸沒式(shi)裝載(zai)的應采(cai)(cai)用(yong)高(gao)效(xiao)密封方式(shi);廢(fei)(fei)水(shui)預處(chu)(chu)理(li)(li)(li)、污泥儲(chu)存處(chu)(chu)置等(deng)環節密閉(bi)化(hua)(hua);有機(ji)(ji)(ji)廢(fei)(fei)氣(qi)(qi)應收(shou)盡收(shou),鼓勵污水(shui)均質罐(guan)(guan)(guan)、污油(you)罐(guan)(guan)(guan)、浮渣罐(guan)(guan)(guan)及酸性(xing)水(shui)罐(guan)(guan)(guan)有機(ji)(ji)(ji)廢(fei)(fei)氣(qi)(qi)收(shou)集處(chu)(chu)理(li)(li)(li);依據廢(fei)(fei)氣(qi)(qi)特征、揮發(fa)性(xing)有機(ji)(ji)(ji)物組(zu)分(fen)(fen)及濃度(du)、生產(chan)工況(kuang)等(deng)合理(li)(li)(li)選擇治理(li)(li)(li)技(ji)術(shu),高(gao)、低濃度(du)有機(ji)(ji)(ji)廢(fei)(fei)氣(qi)(qi)分(fen)(fen)質收(shou)集處(chu)(chu)理(li)(li)(li),高(gao)濃度(du)有機(ji)(ji)(ji)廢(fei)(fei)氣(qi)(qi)宜單(dan)獨(du)收(shou)集治理(li)(li)(li),優先回收(shou)利(li)用(yong),無(wu)法回收(shou)利(li)用(yong)的采(cai)(cai)用(yong)預處(chu)(chu)理(li)(li)(li)+催化(hua)(hua)氧(yang)(yang)化(hua)(hua)、焚燒等(deng)高(gao)效(xiao)處(chu)(chu)理(li)(li)(li)工藝,除(chu)單(dan)一惡臭異味治理(li)(li)(li)外,一般不單(dan)獨(du)使用(yong)低溫等(deng)離子(zi)、光(guang)催化(hua)(hua)、光(guang)氧(yang)(yang)化(hua)(hua)等(deng)技(ji)術(shu);明確設備泄漏檢(jian)測(ce)與修(xiu)復(LDAR)制度(du)。
非正常工況排氣應收集處理,優先回收利用。
動(dong)力站(zhan)鍋爐煙氣應符(fu)(fu)(fu)合《鍋爐大氣污(wu)(wu)染(ran)(ran)(ran)物(wu)排放(fang)(fang)(fang)標(biao)(biao)準(zhun)》(GB 13271)或《火電(dian)廠大氣污(wu)(wu)染(ran)(ran)(ran)物(wu)排放(fang)(fang)(fang)標(biao)(biao)準(zhun)》(GB 13223)要求;惡臭污(wu)(wu)染(ran)(ran)(ran)物(wu)應符(fu)(fu)(fu)合《惡臭污(wu)(wu)染(ran)(ran)(ran)物(wu)排放(fang)(fang)(fang)標(biao)(biao)準(zhun)》(GB 14554)要求;其(qi)他(ta)污(wu)(wu)染(ran)(ran)(ran)物(wu)排放(fang)(fang)(fang)及控制(zhi)應符(fu)(fu)(fu)合《石(shi)油煉制(zhi)工(gong)業(ye)污(wu)(wu)染(ran)(ran)(ran)物(wu)排放(fang)(fang)(fang)標(biao)(biao)準(zhun)》(GB 31570)、《石(shi)油化學工(gong)業(ye)污(wu)(wu)染(ran)(ran)(ran)物(wu)排放(fang)(fang)(fang)標(biao)(biao)準(zhun)》(GB 31571)、《合成樹脂工(gong)業(ye)污(wu)(wu)染(ran)(ran)(ran)物(wu)排放(fang)(fang)(fang)標(biao)(biao)準(zhun)》(GB 31572)等(deng)要求。
大宗物料中長距離運(yun)輸(shu)優先采用鐵路、管道或水路運(yun)輸(shu),廠區(qu)內或短途接駁(bo)優先使用國六排(pai)放標準的運(yun)輸(shu)工(gong)具(ju)或新能(neng)源車輛、管道或管狀帶式輸(shu)送機等清(qing)潔(jie)運(yun)輸(shu)方式。
合理設置大氣環(huan)(huan)境(jing)防護距離,環(huan)(huan)境(jing)防護距離范圍內不應(ying)有居民區、學校(xiao)、醫院(yuan)等(deng)環(huan)(huan)境(jing)敏感目標。
第六條將溫室氣體排放納入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核算建設項目溫室氣體排放量,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推動減碳技術創新示范應用。鼓勵有條件的地區、企業采取風光水電、非糧生物質等可再生能源資源制氫,二氧化碳合成甲醇、烯烴、芳烴、可降解塑料、碳酸二甲酯、聚酯、二甲醚等化工產品,二氧化碳高效和低成本捕集、輸送、長期穩定封存等減碳技術。
第七條做好雨污分流、清污分流、污污分流。廢水分類收集、分質處理、優先回用,含油廢水、含硫廢水經處理后最大限度回用,含鹽廢水進行適當深度處理,污染雨水收集處理。嚴禁生產廢水未經處理或未有效處理直接排入城鎮污水處理系統。
項(xiang)目排(pai)(pai)放(fang)的(de)廢水污(wu)染物應(ying)符合《石油(you)煉制工業污(wu)染物排(pai)(pai)放(fang)標(biao)準》(GB 31570)、《石油(you)化學工業污(wu)染物排(pai)(pai)放(fang)標(biao)準》(GB 31571)、《合成樹(shu)脂工業污(wu)染物排(pai)(pai)放(fang)標(biao)準》(GB 31572)等要(yao)求。
第八條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應堅持源頭控制、分區防控、跟蹤監測和應急響應的防控原則。對涉及有毒有害物質的生產裝置、設備設施及場所,需提出防腐蝕、防滲漏、防揚散等土壤污染防治具體措施,并根據環境保護目標的敏感程度、項目平面布局、水文地質條件等采取防滲措施,提出有效的土壤、地下水監控和應急方案,符合《石油化工工程防滲技術規范》(GB/T 50934)等相關要求。對于可能受影響的地下水環境敏感目標,應提出保護措施,涉及飲用水功能的,強化地下水環境保護措施,確保飲用水安全。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建設項目不得位于泉域保護范圍以及巖溶強發育、存在較多落水洞和巖溶漏斗的區域。
第九條按照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原則,妥善處理處置固體廢物。一般工業固體廢物應通過項目自身或委托其他企業綜合利用,無法綜合利用的就近妥善處置,需要在廠內貯存的應按規定建設貯存設施、場所。大型煉化一體化等產生危險廢物量較大的石化項目宜立足于自身或依托園區危險廢物集中設施處置。
危險廢(fei)(fei)物(wu)(wu)(wu)和(he)一般工業固(gu)(gu)體(ti)廢(fei)(fei)物(wu)(wu)(wu)貯(zhu)存和(he)處(chu)置應符(fu)合《危險廢(fei)(fei)物(wu)(wu)(wu)貯(zhu)存污染(ran)控制標(biao)準(zhun)》(GB 18597)及其修改(gai)單、《危險廢(fei)(fei)物(wu)(wu)(wu)填(tian)(tian)埋污染(ran)控制標(biao)準(zhun)》(GB 18598)、《一般工業固(gu)(gu)體(ti)廢(fei)(fei)物(wu)(wu)(wu)貯(zhu)存和(he)填(tian)(tian)埋污染(ran)控制標(biao)準(zhun)》(GB 18599)、《危險廢(fei)(fei)物(wu)(wu)(wu)焚燒污染(ran)控制標(biao)準(zhun)》(GB 18484)等相關要(yao)求。
第十條優化廠區平面布置,優先選用低噪聲設備和工藝,采取減振、隔聲、消聲等措施有效控制噪聲污染,廠界噪聲滿足《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 12348)要求。位于噪聲敏感建筑物集中區域的改建、擴建項目,應強化噪聲污染防治措施,防止噪聲污染。
第十一條嚴密防控項目環境風險,建立完善的環境風險防控體系,提升環境風險防控能力。環境風險防范和應急措施合理、有效。確保具備事故廢水有效收集和妥善處理的能力。針對項目可能產生的突發環境事件制定有效的風險防范和應急措施,建立項目及區域、園區環境風險防范與應急管理體系,提出運行期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編制要求。
第十二條改、擴建項目全面梳理涉及的現有工程存在的環保問題或減排潛力,應提出有效整改或改進措施。
第十三條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建設項目應執行《關于加強重點行業建設項目區域削減措施監督管理的通知》(環辦環評〔2020〕36 號)。項目所在區域、流域控制單元環境質量達到國家或者地方環境質量標準的因子,原則上其對應的國家實施排放總量管控的重點污染物實行區域等量削減。項目所在區域、流域控制單元環境質量未達到國家或者地方環境質量標準的因子,其對應的主要污染物須進行區域倍量削減。二氧化氮超標的,對應削減氮氧化物;細顆粒物超標的,對應削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和揮發性有機物;臭氧超標的,對應削減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區域削減措施原則上應與建設項目位于同一地級市或市級行政區域內同一流域。地級市行政區域內削減量不足時,可來源于省級行政區域或省級行政區域內的同一流域。配套區域削減措施應為評價基準年后擬采取的措施,且納入區域重點減排工程的措施不能作為區域削減措施。
第十四條明確項目實施后的環境管理要求和環境監測計劃。根據行業自行監測技術指南要求,制定廢水、廢氣污染物排放及廠界環境噪聲監測計劃并開展監測,排污口或監測位置應符合技術規范要求。重點排污單位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測設備應依法依規與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的監控設備聯網。涉及水、大氣有毒有害污染物名錄中污染物排放的,還應依法依規制定周邊環境監測計劃。
第十五條按相關規定開展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
第十六條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編制規范,基礎資料數據應符合實際情況,內容完整、準確,環境影響評價結論明確、合理,符合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或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編制技術指南要求。
火電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原則
第一條本審批原則適用于執行《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 13223)的火力發電(含熱電聯產)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審批,具體行業范圍為《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2021 年版)》中的火力發電 4411 和熱電聯產 4412。其他工業行業配套建設的自備火力發電(含熱電)機組參照執行。
第二條項目應符合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法定規劃以及相關產業結構調整、區域及行業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煤炭消費總量控制、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等政策要求。
熱電聯產項目還應符合《熱電聯產管理辦法》等相關政策要求,落(luo)實熱負荷和熱網建設方(fang)案,明確(que)替(ti)代(dai)關停供熱范圍內的燃煤、燃油等小(xiao)鍋(guo)爐。
第三條項目選址應符合生態環境分區管控以及能源、電力建設發展、熱電聯產等相關規劃及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要求。項目不得位于法律法規明令禁止建設的區域,應避開生態保護紅線。
第四條新建、擴建煤電項目應采用先進適用的技術、工藝和設備,供電煤耗和大氣污染物排放應達到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標桿水平,單位發電量水耗、廢水排放量、資源綜合利用等指標應達到清潔生產國內先進水平。
強化(hua)(hua)節水(shui)(shui)措施,減少(shao)新鮮水(shui)(shui)用(yong)量。具備條件的火電建設項目,優先使(shi)用(yong)再生水(shui)(shui)、礦井(jing)水(shui)(shui)、海水(shui)(shui)淡(dan)化(hua)(hua)水(shui)(shui)等非常規水(shui)(shui)源。位于缺水(shui)(shui)地區的,優先采用(yong)空冷節水(shui)(shui)技術。
第五條項目應同步建設先進高效的脫硫、脫硝、除塵等廢氣治理設施,不得設置煙氣治理設施旁路煙道,其中新建燃煤發電(含熱電)機組確保滿足最低技術出力以上全負荷范圍達到超低排放要求。項目各項廢氣污染物排放應符合《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 13223)。
煤場、灰場等應采取有效的(de)無組(zu)織排(pai)放(fang)控制措施,廠(場)界無組(zu)織污染(ran)(ran)物(wu)(wu)排(pai)放(fang)應符合《大(da)氣污染(ran)(ran)物(wu)(wu)綜合排(pai)放(fang)標(biao)準(zhun)》(GB 16297)、《惡臭污染(ran)(ran)物(wu)(wu)排(pai)放(fang)標(biao)準(zhun)》(GB 14554)等要(yao)求。環保約(yue)束條(tiao)件較嚴格的(de)區(qu)域或環境(jing)空氣顆粒物(wu)(wu)年均濃度超標(biao)地區(qu),優先設置封(feng)閉煤場、封(feng)閉筒倉(cang)等封(feng)閉儲煤設施。
粉(fen)煤灰(hui)、石灰(hui)石粉(fen)等物(wu)料應(ying)采用廠(chang)內(nei)封(feng)(feng)閉(bi)儲存、密閉(bi)輸送轉移方式;煤炭等大(da)宗物(wu)料中長(chang)距離(li)運輸優先采用鐵路(lu)或水路(lu)運輸,廠(chang)區內(nei)及(ji)短(duan)途接(jie)駁優先采用國六階段(duan)標準(zhun)的(de)運輸工具(ju)及(ji)新能源車輛、封(feng)(feng)閉(bi)皮帶通廊、管道(dao)或管狀(zhuang)帶式輸送機等清(qing)潔(jie)運輸方式。灰(hui)場等應(ying)設置合理(li)的(de)大(da)氣環(huan)境(jing)防護距離(li),建設運行后環(huan)境(jing)防護距離(li)范(fan)圍內(nei)不應(ying)有居民區、學校、醫院等環(huan)境(jing)敏感目標。
第六條將溫室氣體排放納入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核算建設項目溫室氣體排放量,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推動減碳技術創新示范應用。鼓勵開展碳捕集、利用及封存工程試點示范。
第七條做好雨污分流、清污分流,明確廢水分類收集和處理方案,按照“一水多用”的原則強化水資源的梯級、循環使用要求,提高水重復利用率,鼓勵廢水循環使用不外排。脫硫廢水單獨處理后優先回用,鼓勵實現脫硫廢水不外排。
項目排放的廢水(shui)污染物(wu)應(ying)符合《污水(shui)綜合排放標準》(GB 8978)。
第八條項目應對涉及有毒有害物質的生產裝置、設備設施及場所提出防腐蝕、防滲漏、防流失、防揚灑等土壤污染防治具體措施,并根據環境保護目標的敏感程度、建設項目工程平面布局、水文地質條件等采取分區防滲措施,提出有效的土壤和地下水監控和應急方案。
第九條按照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原則,妥善處理處置固體廢物。粉煤灰、爐渣、脫硫石膏等一般工業固體廢物應優先綜合利用,暫不具備綜合利用條件的運往灰場分區貯存。灰場選址、建設和運行應符合《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標準》(GB18599)要求。鼓勵灰渣綜合利用,熱電聯產項目設置事故備用灰場(庫)的儲量不宜超過半年。
煙(yan)氣脫硝過程(cheng)中(zhong)產生(sheng)的廢釩鈦系(xi)催化劑(ji)等危險廢物(wu)處理處置應符合國(guo)家和地方危險廢物(wu)法規(gui)標準及規(gui)范化環境(jing)管理要求。
第十條優化廠區平面布置,優先選擇低噪聲設備和工藝,采取減振、隔聲、消聲等措施有效控制噪聲污染,廠界噪聲應符合《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 12348)要求。位于噪聲敏感建筑物集中區域的改建、擴建項目,應強化噪聲污染防治措施,防止噪聲污染。
第十一條項目應提出合理有效的環境風險防范措施和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編制要求,事故水池等環境風險應急設施設計應符合國家相關標準要求。
第十二條改建、擴建項目應全面梳理現有工程存在的環保問題或減排潛力,應提出有效整改或改進措施。
第十三條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建設項目應執行《關于加強重點行業建設項目區域削減措施監督管理的通知》(環辦環評〔2020〕36 號)。項目所在區域、流域控制單元環境質量達到國家或者地方環境質量標準的因子,原則上其對應的國家實施排放總量管控的重點污染物實行區域等量削減。項目所在區域、流域控制單元環境質量未達到國家或者地方環境質量標準的因子,其對應的主要污染物須進行區域倍量削減。二氧化氮超標的,對應削減氮氧化物;細顆粒物超標的,對應削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顆粒物;臭氧超標的,對應削減氮氧化物。區域削減措施原則上應與建設項目位于同一地級市或市級行政區域內同一流域。地級市行政區域內削減量不足時,可來源于省級行政區域或省級行政區域內的同一流域。配套區域削減措施應為評價基準年后擬采取的措施,且納入區域重點減排工程的措施不能作為區域削減措施。
第十四條明確項目實施后的環境管理要求和環境監測計劃。根據行業自行監測技術指南要求,制定廢水、廢氣污染物排放及廠界環境噪聲自行監測方案并開展監測,排污口或監測位置應符合技術規范要求。重點排污單位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測設備應依法依規與生態環境及有關部門聯網,原則上煙氣排放連續監測系統應與廢氣污染物產生設施對應。涉及水、大氣有毒有害污染物名錄中污染物排放的,還應依法依規制定周邊環境的監測計劃。
第十五條按相關規定開展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
第十六條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編制規范,基礎資料數據應符合實際情況,內容完整、準確,環境影響評價結論明確、合理,符合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或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編制技術指南等要求。
來源:生態環(huan)境部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需求溝通傾聽客戶需求,了解用戶使用環境和現場工況
方案設計根據現場實際工況,針對性出具解決方案
合同簽訂技術和商務規范確認,簽訂合作協議
產品制作選擇最優質的元器件,嚴格按照技術協議
調試安裝現場規范安裝,靜態動態調試,分析儀運行
售后服務后續維護,持續跟進,終身維修